01 加班
中:常年“5+2”,非常六加一,白加黑……(反正作为一个设计师你肯定懂的)
美:很少加班,加班到10点是非常偶尔的。
02 收费
中:国内按照国家设计收费标准,结合行规,每个平方米多少钱。加上恶性竞争,设计费用低,面对甲方无情的改改改,改到天荒地老,还没有“法律”效应。
美:按照小时取费,一个项目需要多少时间去完成,项目主管按照时间分配任务,即通过时间来控制成本。在美国,两家景观公司之间收费标准可能差很远。至于后期的修改,都是提前商定好的,超出时间甲方相应的追加设计费用。
03 周期
中:项目周期相对集中(你懂的,deadline是死的,就算没时间明天一早也得出文本。)
美:项目周期长,审批时间也很长,施工则需要排期,一段时间内手上可能有好几个项目。
04 前期资料
中:前期资料不完善,甲方没办法提供合理的需求、市政数据分散在政府各部门、社会、政策等因素众多,潜规则都是设计方自行解决,费时费力然而并没有费用……
美:市政资料相对完善,甲方会尽可能提供前期资料,没有的则会请专业(如测绘公司)公司来做,并给出相应的时间,费用由甲方承担,落实在合同上。
05 前期调研vs方案设计
中:大量时间用在项目效果表现上,而前期调研用户需求方面比较薄弱。
美:前期调研非常细,(不管是商业还是公共空间)在前期设计阶段会请项目周边的居民来参加,看居民是否满意,居民可提出自己的要求,自由发言。而设计方案就需要根据这些需求做调整,但设计有自己的体系、流程,在做了大量分析后,会做一个落实性非常强的方案,设计起来比较快。
06 前期策划vs后期运营
中:纯景观设计公司都不太会看重这两块,考虑更多的是环境,生态的东西,大部分都认为经济性、运营应该由甲方来完成。所以设计出来的东西有点想当然,后期运营管理公司会非常头疼。当然设计给房地产带来多少溢价,对政府整体的费用的减少,会从施工的成本,生态的角度去给甲方算一笔大帐,但是具体后期运营细节会比较少。相反的,上市类、出资方景观公司可能会看中这个,以这两块来主导设计。
美:大一点的公司内部会有各种专业人士,包括策划、市场、运营等等,小一点的公司在专业上分的比较细,但是一个主创会是个综合性人才,可能除了设计之外还负责市场等工作,项目设计的过程中还会加入财务人员。所以小型公司可能更偏重于在美国当地的某个区域做项目,外部合作成熟度也比较高。
07 审美
中:填满
美:留白
08 东方设计vs西方设计
中:中国人喜欢学西方,不管是方式还是设计风格。很多设计只是拿国外的东西当衣服穿在了身上而已。(当然和某些政府甲方的“表面”需要也有关系。嘘~)
美:美国的大多数设计不会把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东西牵强地结合在一起,你可以有一个中式园林,同时旁边也可以有一个非常现代的设计,它们同时满足两种不同的需求,而并不需要把它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09 文化冲突
中:国内不同地域的文化也存在冲突,但在设计层面,种族和阶层上没有很突出......
美:在美国的中国设计师是很难受的,比如美国人讲一个笑话是有当地的历史背景,若不了解,就觉得不好笑,笑话和幽默有关,而幽默又是与甲方建立信任的一方面,所以类似的情况就很难。还有一次某个项目效果图里没有出现黑人,甲方就提出异议,在中国尽量是要求完美而p掉很多东西,而美国是求真实。那这种种族和阶层的事情作为中国设计师来讲可能也是没有注意到的。
10 甲方
中美:在这点上大家几乎是一样的,甲方成分比较复杂,也可能有好多个甲方,汇报方案的时候甚至需要给不同甲方不同的版本。
11 以人为本
中美:现在国内提的最多的是客户痛点,用户需求,我们越来越多的从客户和用户层面去考虑问题,而非自己角度去考虑了,风格不是关键,能给大妈提供跳广场舞的空间就可以了。美国就更不用说了,一开头就是居民参与其中的。
设计师不该在技术上过分求创新,而是应该从人们如何生活的角度,从人与人连接的角度去考虑设计,不知是否会更好呢?
想不懂跟聪明有什么必然联系,即使聪明,又有什么优越感呢?没感觉中国人的聪明带来了什么与众不同!除了山寨
所以说中国人累 但是也是很聪明的
哈哈是的
所以说中国人累 但是也是很聪明的
所以说中国人累 但是也是很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