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在垃圾场上建起的自然环境, 一直喜欢“种树“的业主,在这100亩狭长的土地上尽情释放了自己的兴趣,用了3年时间变成了今天的样子。第一次踏上这片“森林”时,我被感染了,不是因为改造后的环境,而是一个人在投入做一件事情的“形和态”。
种树,这个词语逐渐被绿化、园林、景观、环保等一系列现代词语替代,这个简单的动作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而做的人却越来越少。我们是否可以不去背负任何“意义”,只是单纯的去做。所以,在建造之初,业主黄先生就没有去做有“设计感”的规划,就凭着热情和毅力完成了这个浩大的工作量,苦不堪言却又乐在其中。他总是面带微笑的说,这是他今后养老的地方。
面对这个充满投资人兴趣和幸福感的场地,接下这份设计委托时,心里反复想着,不能让建筑降低这块土地的幸福指数 。思考时,我竭力让自己逃避 “做一个商业场所”的想法。暗下决心不要因为建筑的存在而阻挡了人们去享受自然!同时它是亲切的。该如何去实现呢?思考的日子里,脑子像是个搜索引擎,不断的从各种记忆中,图片里,文字间,想象中,去寻找适合的,终于在一个记忆画面停了下来,那是一个中国南方普通的居民院子,一群孩子围着天井追逐嬉戏,阳光,雨水, 落叶,空气,鸟儿…透过院子上方的“开口”没有遮挡的进入建筑,这也是童年在外公家最快乐的时光。一阵欣喜!我意识到,这是我想要的!可以最大限度打开人与自然关系的空间。接下来就是坚定的去表现它。
一个强烈的冲动,让我很想去做个中心开口的地下庭院,让建筑真正消失,却又享受自然,却最终没有说服业主。但至少在讨论中有了一个共识,不为表现建筑自身去做任何多余造型,让它最简单。
目前确定并完成的建筑平面,实在会让很多人提出各种常识性的质疑,下雨怎么办,需要走这么长的路去卫生间吗,厨房怎么那么远…….面对这些“绝对的功能要求”,我固执地坚持了自己,用行动做了选择。人们口中的绝对真的那么绝对吗,习惯永远必需吗,功能一定是首要吗……得失间,我们似乎都关注到外部世界的所得,却忽略了内心细腻真实的失去。
为了让建筑“消失”,除了“庭院”布局可以让人更亲近自然。我需要再加上些更直观的表现。踩在松软的土地上,我想这些挖掘留下的余土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材料选择。于是用深加工后的“建筑垃圾”完成了建筑所有立面。而温暖和有故事的旧木则是室内的主角。
清晨一缕阳光透过建筑的缝隙进入室内,那光影的交错和投影的变化,让我兴奋不已,真希望夜晚的月光同样能满足室内的需要,于是抱着“不放一个多余灯源”的决心,形成了现在的室内灯光环境,总有人会问,这样的灯光够吗,会不会太暗….好在这些声音随着工程进展慢慢消失了。
在工程初步竣工后,几乎所有看过这幢建筑的人总是能读出 中国空间 的感觉,这让我非常欣慰,窃喜,因为这的确是一个没有刻意却又很想传递的信息。我想这可能是大家对中国天井都有一个共同的记忆吧。之所以说工程初步完成,是因为在目前使用过程中仍需要有不断调整的一项工程,我预计在基地东面的“树林”里,再增建一些体块,用来摆放收藏,同时也是艺术家的创作空间,今后可能还会有客房、画廊……我想,最终能把它建成一个满足各项现代生活习惯的“村落”。
原图下载地址:
链接:http://pan.baidu.com/s/1gdNMLTh 密码:rnzw
推荐主题:
洪列文设计--宁波华茂悦峰A1户型样板房
赞
0
评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