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外最创新的室内设计思维
探索室内设计的新事物和新方法,催生设计创意,助推中国青年设计力。
本期看点:冬奥会场所
大家新年好,我是你们超级可爱的佳佳妹呀~
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在2月4日,也就是昨天正式开幕!
本次北京冬奥会设7个大项,15个分项,109个小项分为三个赛区进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北京冬季会那些超有亮点的场馆设计吧!
北京赛区承办所有的冰上项目;延庆赛区承办雪车、雪橇及高山滑雪项目;张家口赛区承办除延庆赛区外的所有雪上项目。
01
「北京赛区」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
冰丝带是冬奥会北京主赛区标志性场馆,也是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
设计理念来自冰和速度结合的创意,22条丝带就像运动员滑过的痕迹围绕椭圆形曲面旋转上升,象征速度和激情。
国家速滑馆拥有亚洲最大的全冰面设计!冰面面积达1.2万平方米,平时可接待超过2000人并同时开展冰球、花样滑冰等所有冰上运动。
国家速滑馆设计上采用了双曲面造型,外部由大量玻璃幕墙作为外立面,环形的灯带象征了速滑比赛中的速度,就如同运动员运动的轨迹。
赛后建筑空间和衍生功能的多样性远超预期。以水立方为例,除了游泳、跳水、花样游泳的比赛、训练和健身之外,场馆用于演出、大型活动、商业娱乐活动。
在设计之初,采用了固定座位和临时座位配合的方式,临时座位未来规划中会被拆除,而被用于建造副厅,承担更多较为灵活的运营需求。
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
首钢滑雪大跳台不仅是单板大跳台运动(Big Air)在全球的第一座永久跳台,也是冬奥历史上首座工业遗产再利用直接结合的竞赛场馆。
外表皮采用安装方便且实现完成度高的穿孔铝板,以冬奥会徽色彩为基调的渐变方式渐变色配合穿孔铝板和造型本身的扭转。
跳台本身在设计中被赋予了飞天概念,是敦煌壁画中被大量表现的形象,突出了飘逸感,也为当代体育项目增加了可识别的中国文化元素。
△“飞天”壁画(左)和项目模型(右)
“飞天”飘带在群明湖倒影的映衬下显得尤为灵动飘逸。
跳台主体结构为钢结构总高度60.5米,长约164米。主体结构用钢量4100吨,
其中大量采用了高强钢和耐候钢,节省用钢量达到9.75%,减少碳排量约950吨。
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北京赛区第一个新建比赛场馆,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已于2019年11月正式建设完成。
冬奥会期间,首钢滑雪大跳台将进行单板滑雪及自由式滑雪大跳台(男子、女子)比赛。
项目作为单板大跳台项目的全球第一座永久竞赛设施,采用了最新的单板大跳台赛道曲线。
集成了与单板大跳台项目相关的最新竞技体育研究成果,包括出发区构成、助滑道配置、起跳区配置、裁判塔设计等。
△跳台曲线设计
项目通过单板大跳台这项人气极高的青年运动创造新的城市活力点,实现了冬奥历史上竞赛场馆、工业遗产再利用、城市更新的首次完整结合。
项目受到包括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和国际雪联秘书长莎拉在内的肯定,巴赫称其为“对国际奥委会2020议程的理想诠释”。
设计考虑了可变剖面赛道的能力。在冬奥会后,借助临时构件的可实现剖面具备一定近似性的单板大跳台项目,与空中技巧项目的相互转换,为训练与赛事举办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最新的赛道剖面设计与集成技术,特别是与空中技巧共享赛道的可能性,代表了此冬季竞技体育领域的最新水平。
项目选址于首钢工业遗产园,除跳台本体以外,赛事的配套设施全部来自首钢冷却塔区域的工业遗产改造。
可以说滑雪大跳台及其附属区域重新定义了北京西部永定河沿岸天际线与公共空间。
同时该场馆设计又在首钢工业园区重新建设,让首钢园区也重现光彩。
△北京测试赛现场
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
“冰立方”2008年奥运会作为游泳、跳水、花样游泳项目比赛场地的“水立方”,将被改造为“冰立方”,成为冰壶项目的比赛场馆。
这次改造也将让国家游泳中心成为双奥场馆,也是世界上首次采用智能化技术建立泳池转换冰场的场馆。
△“冰立方”冰上运动中心项目效果图
国家游泳中心副总经理李云峰介绍说:“它是纯地下的建筑,它五面与土壤接触,热量损失是非常小,与同类冰场比起来它的节能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这个天窗有13米直径的天窗,有19个光导管,另外还有下沉广场,将自然光有效的引入到了室内,减少了体育照明的这种费用的支出。”
北京冬奥会期间,这里将作为唯一的体育体验中心向公众开放。
“冰立方”冰上运动中心运营负责人 吴念 说:”面向观赛观众以及一些特定的客户群,开放体育体验内容。
在这里不仅将展示北京冬奥会七大项目的知识和内容,还将通过VR纯净式体验和互动小游戏等形式来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冬奥的各个项目。
那么在冬奥会赛后,这里将作为北京冬奥会的遗产永久保留下来。我们届时将成为集冰上赛事、专业培训、大众健身、冰上演出、冰壶推广以及冬奥文化普及等七大功能为一体的冰上综合体。”
国家体育场-鸟巢
北京冬奥会期间鸟巢不会举办任何体育比赛,但那里将再次成为冬奥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举办场地。
北京冬奥村
总建筑面积约33.3万平方米,位于奥体中心以南、中轴线以东。20栋住宅楼通过围合和开放的空间变化,形成楼楼有园、户户有景的社区归属感。
中心花园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清代乾隆年间的中国传统冰上体育活动图卷《冰嬉图》,加上其他景观植物,营造出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体现奥运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随着冬奥会和残奥会的结束,这个奥运村将成为面向大众出租的公共住房。
02
「延庆赛区」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
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书写了众多历史第一次。
世界顶级水平的国际雪橇联合会雪橇世界杯第一次来到中国,中国的电视台第一次直播雪橇世界杯。
2021年下半年以来举行的所有“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赛事第一次迎来了现场观众。
△现场观众观看比赛中
在海拔2198米的小海陀山,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全长1975米的赛道由16个倾斜度和弯度各异的弯道组成。
包括非常少见的360度回旋弯,宛如一条游龙飞腾于山脊之上,因此被形象地称为“雪游龙”。
这是国内唯一一条雪车雪橇赛道,也是全球第十七条、亚洲第三条符合奥运竞赛标准的赛道。
北京冬奥会期间,它将承担雪车、钢架雪车、雪橇三个项目的全部比赛内容,让观众感受到雪车、雪橇运动风驰电掣的魅力。
因为该项目专业性强、场地要求严苛,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被认为是设计难度最高、施工难度最大、施工工艺最复杂的冬奥新建比赛场馆之一。
作为冬奥会中设计中难度最高的新建比赛场馆之一,赛道分为54个制冷单元,全长1975米,垂直落差超过121米,由16个角度、倾斜度都不同的弯道组成。
△ 由北向南俯瞰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赛道周边依据功能分散有序地布置场馆附属用房。
△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功能分布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遮阳棚结合赛道形状、自然地形和“人工地形”、遮阳屋顶等,研发出“地形气候保护系统”(TWPS)有效保护赛道冰面免于受到各种气候因素影响,确保赛事高质量进行,并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
△腾空而起的螺旋弯
△悬挑于赛道之上的运营综合区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位于延庆西北部的小海托山区,由七个滑雪道组成,最大垂直落差达900米。
该场馆将在冬季奥运会后将继续被使用,可容纳5000个坐席以及3500个站立席位。
△从索道上至山顶出发区(摄影:李兴钢)
△总平面图
△ 集散广场及竞速结束区外景
△ 集散广场平台局部
高山滑雪比赛项目主要包括:滑降、回转、全能项目等,总体可归为速度项目与技术项目两大类。
△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道布置
△ 竞速雪道
△竞技雪道
△技术雪道
延庆冬奥村
延庆冬奥村(冬残奥村)位于延庆赛区核心区南区东部。
赛时,延庆冬奥村将接待近90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名运动员和随队官员,北京冬残奥会期间将接待参加高山滑雪项目的30多个代表团约500名运动员和随队官员。
赛后转化为两个山地滑雪酒店。
△总平面图
延村内建筑依山而建,平均海拔约940米,南北高差最多达46米,总建筑面积11.8万平方米,共分为居住区、广场区和运行区三个区域。
△ 从塘坝望冬奥村
△从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眺望冬奥村雪景
△运动员组团内庭院
△赛后酒店公共空间
△赛后酒店公共空间
△赛时运动员客房实景
△四星级客房内景
03
「张家口赛区」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
“雪如意”是我国首座跳台滑雪标准场地,也是张家口主办区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竞赛场馆。
其主体建筑设计灵感源于中国的传统吉祥饰物“如意”,因此被形象的誉为“雪如意”。
雪如意主要由顶峰俱乐部、竞赛区及看台组成,顶部与地面落差达130多米。
这里将承办跳台滑雪全部五个比赛项目,以及北欧两项全部三个比赛项目。场馆可以容纳坐席4850个、站席5000个。
两条落差分别为136.2米和114.7米的赛道蜿蜒而下。
璀璨灯光下“雪如意”气势宏大,整个建筑在流光溢彩的灯光映射下熠熠生辉。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是中国首座符合国际标准的跳台滑雪场地,它也是张家口赛区冬奥会场馆群建设中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竞赛场馆。
位于山下的看台区面积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在夏季可以作为足球场使用,设计者充分考虑到了长远角度下奥运场馆的赛后可持续使用的。
顶峰俱乐部采用横向玻璃的结构,观众可以向外眺望,这是前所未有的观赛视角。冬奥会后,还可用于举办会议会展,接待旅游观光等。
从设计图纸上看,该项目整体建立在山谷坡地,高低落差极大,顶峰俱乐部主要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保护围栏主要是钢结构。
“如意”形象侧面曲线在西北向兼具防风功能,在强化中国文化元素的同时,可以减少防风网的建设。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的设计从远尺度、中尺度、近尺度、微尺度几个方面作为设计考量标准。
・远尺度上,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通过提供与长城遗址视觉连接的跳台朝向,观众和参赛选手能够眺望到长城,提升文化传播;
・中尺度上,跳台中心融合“玉如意”的中国文化元素形态,注重文化可持续、经济可持续与生态可持续;近尺度上,寒冷天气带了施工困难,施工多采用预制体的方式;
・微尺度上,场馆设计聚焦个人感受,通过可进行准确精度控制的赛道剖面、助滑道的新表面材料、集成运动员起跳行为捕捉及飞行轨迹分析技术的起跳区等设计帮助运动员提升成绩。
通过提升观赛区域局部空间热舒适性提升观众观赛环境品质,从而贡献于冰雪运动及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冬季两项中心
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由场馆赛场部分、场院区及技术楼组成,赛道总长8.7公里,沿山体自然地形而建。场馆技术楼共有地上4层,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
△技术楼与冲刺赛道
△总平面图与赛道
△从看台看向靶场及两条并行赛道
△赛场核心区鸟瞰
△赛场全景鸟瞰与赛道中的小型湖泊
△残奥赛道
国家越野滑雪中心
国家越野滑雪中心位于太子城东南侧山谷,赛道总长9.7公里。在这里将进行男子15公里、女子10公里等越野滑雪项目。
赛后,打造成“山地公园”及“户外冰上娱乐中心”。
△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全景图
云顶滑雪公园
云顶滑雪公园是现有的滑雪胜地,该公园将有两个独立的场地。
冬奥会期间公园A用于自由式滑雪,公园B用于单板雪板,每个场地可容纳7500名观众。
张家口冬奥村
张家口冬奥村(冬残奥村)位于张家口市崇礼区太子城冰雪小镇内,同样分为居住区、广场区和运行区三个区域。
冬奥村共有31幢建筑,由9个院子和1幢独体楼组成,每个院子由3至4栋小楼围成。
从北京四合院到农村寻常百姓家的院落,院子是人们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这一理念,“院子”这一元素也被融入了张家口冬奥村的设计中。
在冬奥会和残奥会期间将接纳2640名运动员和随队官员,赛后,该地点将会改造为商业区。
免责声明:
以上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其公司所有;
仅供学习研究之用,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