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昆山市政务服务中心(西区)
项目地点:昆山市前进西路
建设单位:昆山城市建设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1.7 – 2015.12
竣工时间:2018.10
室内设计:上海思域室内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主持:宋毅设计人员:王南钢、班亚娇、靳力、庄子冲、李芸、葛丽丽、凌晨、张欢、董国伟、江波等设计配合:苏州苏明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苏州华造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户外景观: FRC(香港周保华设计有限公司)、汉嘉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项目
综合管理:李慰杰、李子林、陆中、费一鸣、黄彩虹、黄军涛等
施工承包商: 南京国豪装饰安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A标段)、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B标段)、昆山市华鼎装饰有限公司(C标段)
绿色标准: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LEED-NC金级
项目摄影:夏至、宋毅
昆山市政务服务中心由四栋塔楼和连接塔楼的裙房围合而成,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汇集了二十多家市级委办局,为全市居民、企业提供包括民生、社保、税务、公安、出入境、公共资源交易、投资建设、市场准入、社会综合管理等一站式服务。
自项目2009年立项、2011年建筑方案后期阶段开始介入设计以来,历时多年,期间经历了各种国家政务政策、城市综合服务管理定位、使用功能置换、新老建筑规范交替等等的调整变化。
设计者回望的视线和思考已从之初的设计本体抽离开,更为关注的是于当下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城市公共职能的管理者和公民空间以及被服务对象之间的决策、激发、引导、契合关系,活动对象由此获得的身体与精神层面的愉悦感和被尊重感,藉民生活动推动城市的活力。
原点 | Origin DesiDaily:作为大型政府综合性公共职能空间项目,过程、周期与落地性会有很大的不确定和不可控因素,有时甚至是“吃力不讨好”,你们的感受是什么?
A: 从时间上讲,确实是我们历时最久的一个项目,投入的精力也很大,有些是成果里看不到的。你说的“讨不讨好”的逻辑大概是基于从结果去倒推。其实过程的价值会更大,这是每个人的价值观和建筑观的问题。
设计离不开时代大背景特征,各种不确定性也是时代变化的映射,比如说随着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变化带来的工作生活方式变化以及政府机构改革的变革,早期规划的分类、数量、工作流程都会被打乱重置。包括专业上的建筑防火规范、防排烟规范的更新带来的连锁反应都不是设计之初可以预料到的。
如何让城市空间与社会、自然发生良性互动,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使更多的市民从建筑中获得尊重和尊严,设计能改变的哪怕只是一小点,也是有价值和“讨好”的。
光线 | Light DesiDaily:从完成情况看,项目比较注重光线的梳理和铺陈,这与空间表达有怎样的关系?
A:光线经常被人片面理解为光影和明暗,其实光定义的是形状、颜色、距离、大小等信息,光线体现秩序,光线带来的情绪和身体感知,否则John.Lobell那本著名的《Between Silence and Light》,就变成了“Shade and Light”。光线本身并没有太抽象的意义,需要通过介质疏理、约束,让其成为空间必要的非物质性元素进入。
项目本身作为大型公共服务职能空间,“阳光”、“开放”已经是成为城市公共性空间必要的精神气质和某种隐喻。在B2层至2层的通高空间两侧增设格栅处理中,西侧是考虑遮阳和弱化邻楼体量带来压迫感,东侧是将观察视线压低至建筑围合的竹林莲池水景庭院景观,让昆山古籍《玉山雅集》中所描述的“舍前有修竹,舍后有芙蕖。掇莲置豆,清风座隅。倦来聊掩窗,步出临前除。”画面完整呈现于预设的框景中。
同时,减少地下空间和室外转换时的光比过大产生的“暗适应”生理现象。而格栅形式的本身也是具有东方静谧、秩序气质的地域文化性表达。包活结合室内景观的等候区域选用了具有东方庭院气质的青枫树,在阳光与室外绿地的交融中消除了建筑内外的差异。
材料 | Meterial DesiDaily:现场有些地方采用了清水混凝土做法,是室内施工重新浇筑的吗?对于中小城市政府类的室内空间,业主的接受度如何?
A: 这肯定不是为了“赶时髦”,土建刚开始施工时我们到现场查看,由于项目建筑质量有“鲁班奖”的评审标准要求,现场使用的模板和混凝土浇筑质量都比较高,尤其是在新模板最开始使用时的裙房部分,拆模后的浇筑质量稍加修复基本可以达到清水混凝土的效果。所以我们一边调整了原有设计方案,一边通知现场做了保护。
另外一个因素是项目有美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NC金级认证标准,对再利用材料和节能环保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从整体方案的地域文化性控制来讲中性灰色调和水墨江南的气质也是吻合的。包括使用的抛光混凝土地坪也都没有使用环氧基,而是采用水泥基。其中当然也有政府对造价控制的经济性要求。
形式 | Form DesiDaily:空间中出现的一些具象、抽象、意向的语言形式,比如餐厅局部的围合形式,填单查询区域的“奶酪墙”、以及其他类似石块状的几何虚实处理,设计的意图是什么?
A: 应该说这是个几年前的“旧剧本”拍的新戏,方案阶段的构思是基于昆山当地的昆石、湖石多孔变化的特征和“窗口”的功能性之间某种暗合的意向关联展开的。
B2层发光的“玉山”是希望点一下项目所在的地名为玉山这个题。一层餐厅局部半围合空间是因为防排烟的变化后增加了一台排烟风机,局部吊顶标高下调了1.2米的应变,形式是湖石的几何抽象表达。
填单区的奶酪墙实际上是视觉去结构化的最小化消隐结果,使用单位要求将N字形的钢结构用封闭墙体形式包裹,设计师则希望用尽可能小的封闭面的透漏关系回应策略。思考都是基于不同时间节点的意识反映,如果这个“剧本”是今天写,在形式上思考的出发点应该会有所不同。
A栋裙房功能分布▽
更多相关内容推荐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