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生是生活,今生是情怀】老宅的蜕变

项目名称:鄣吴十二舍

项目地点:浙江省鄣吴镇鄣吴村建筑景观及

室内设计:十二楼建筑工作室

建筑师:贺勇,孙姣姣,戚骁锋,纪敏,陈耀

建筑面积:274平方米设计/

建成时间:2016.09/2017.07

结构形式:木结构(保留的主房)砖混结构(新建的餐厅)

摄影:郝军,戚骁锋,贺勇文字:贺勇

扮家家室内设计网  

引 言
鄣吴十二舍,其实只有一舍。原是一栋被主人弃用的老宅,位于浙江省鄣吴镇鄣吴村,周围群山环绕,翠竹繁茂。经过一番重新设计与改造之后,作为十二楼建筑工作室在此工作和生活的场所,故命名为“鄣吴十二舍”。不过多地讨论空间、概念、文化等过于自恋或宏大的话题,这次,我们想谈谈房子背后所在的村落、工匠、邻里以及生活,讲述这个或许有点不太一样的建筑改造的故事。

壹 · 聚落
乡村之美,美的不是一栋栋孤立的房子,而是聚落的整体格局——鄣吴村就是这样。这里的绝大多数房子都是在最近二三十年以内建造的,但是其历史上由“八府九弄十二巷”以及穿村小溪构成的空间状态却相对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农居也维持着高密度的紧凑状态。在村里穿行,略似迷宫的街巷总会给你许多惊喜,你会发现很多自然随机的场所,也会碰到不少西扎式的偶发空间与形态。墙角里生长着野花,头顶上遍布着电线。不同年代建设的夯土、灰砖、白墙等各色房子混杂在一起,让村庄弥漫着时间的味道。或许理想的村子就应该是这样,一切似乎都在其适宜的状态,混中有序,杂而不乱。
鄣吴十二舍(以下简称十二舍或老宅)就位于这样一个村子的边缘,加上地势较高,所以看起来与村子中其他部分有点疏离的样子,农用三轮车都不能通达那里,只能步行而至。或许是为了弥补这块场地在交通上的不足,两株高大的皂角树守护在了这里,在盛夏为这栋房子提供了一片浓浓的阴凉。


【前生是生活,今生是情怀】老宅的蜕变


▲区位图


住宅


▲建筑周边环境,画面中间被绿树环绕的就是十二舍所在

贰 · 五凤巷

因为老宅位于鄣吴村的一个偏僻角落,到达那里,先得穿过一条不短不长的巷道。巷道的起点是一个小小的空地,其上原来有一栋房子,尽管已经被拆,但是在与其相邻的建筑上留下了一个大大的人字坡;此外还有斑驳的墙面,墙角歪歪斜斜地堆着一些大肚细脖子的陶罐,不知从哪个方向投来的一束阳光,漫不经心地洒在地上,地面的凹凸不平一览无余。

一个石头的门框,是巷道的真正起点。穿过去,才发现一条溪沟躲在它的后面。溪沟边总有人在那里洗衣洗菜,偶尔也会用棒槌敲敲打打。水里长了不少水草,很多小鱼在水草间穿来穿去。巷子两边都是人家,他们有着大大小小的院子,晒着五颜六色的衣服以及日常的生活物资。越往深处,巷子越窄,一户人家院子里的凌霄长得非常茂盛,“红杏出墙”,将花瓣洒满了一地。巷子尽头,是几十级由块石砌筑的台阶,拾级而上,便到达十二舍了。


工业风


▲街巷


设计案例


▲五凤巷入口

叁 · 老屋vs十二舍
老屋在改造之前,已经被原来的主人弃用多年,墙体残破倾斜,结构破乱不堪,已然是危房的样子。这栋房子其实并不古老,大约建于1980年前后,不过采用的依然是传统的木架构与夯土外墙,由主房、辅房和院子构成。主房里原来住着兄弟两户人家,其中一户两个开间,另一户三个。辅房是后来搭建的厨房,分为两半,每家一间。厕所建在另外的地方。建设之初,受制于有限的经济条件,木构架的用料都极其简陋;另外,由于居住空间的逼仄,主人也对这栋房子进行了多次的改造,那个三开间的人家在入口侧的坡屋顶下居然有着一部分混凝土的楼板,想来那部分原来应该是外廊,后来被主人扩展至了房间之内。屋面一半小青瓦,另一半则是水泥瓦,如此混搭,倒也不觉得奇怪。院子里的场地用水泥进行了硬化,一些植物依然顽强地从一些缝隙里生长了出来。


空间设计


▲建筑原状-鸟瞰


案例解析


▲建筑原状-院子


扮家家室内设计网


▲建筑原状-室内


【前生是生活,今生是情怀】老宅的蜕变


▲建筑原状-梁柱与屋架


住宅


▲建筑原状-平面格局

改造之初,应各方面的要求,就定下了主房大修、辅房原址重建的计划,其新的功能定位为居住兼办公。在此项目中,我们希望探究,在保持原本的外墙、结构体系以及形体之下,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优化内在的空间布局,提升整体居住生活的品质。新的布局中,将原来两户的空间整合到一起(但应房子原主人的要求,基本保留了两户之间原有的分隔墙体),根据当下的生活习惯,形成客厅(兼工作室)、卧室、卫生间、淋浴、厨房等各功能房间。重建后的辅房被用作一个餐厅或讨论室,临近大树的那面墙开了一个大窗,可以看到窗外的村落和远处起伏的群山。客厅那部分的屋顶原本就矮一点,干脆通高,卧室部分屋顶略高,其阁楼正好可以用作三个小房间。功能调整后的入口处,原本是一个外墙后退形成的凹空间,于是在这里增加了一个外廊,与餐厅挑出的外廊一起,既给建筑的形体添了些层次,也形成了几处半室外的场所,几把竹椅子放在那里,让人随时可以坐着看看院子里的风景。


工业风


▲一层平面,改造后

肆 · 庭院
传统房子一般都是有院子的,院子和房子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居住单元。十二舍很幸运,有一个比较宽敞的院子。主房朝着东南,所以房前的院子里每天都早早地洒满了阳光。因为地势较高,从这里可以看到村子里大部分高高低低、深深浅浅的屋顶。顺着院子外侧的边缘,原本就种有竹子一丛,枇杷、石榴、桂花各一株,竹子长得特别茂盛,一些爬藤植物顺着竹干爬到了顶端,将其压弯了腰,耷拉在入口院门的上方。枇杷树已经被虫害严重侵蚀,枝叶稀疏,营养不良,不过枝干仍然苗条舒朗。这个春天,工匠师傅在院子里种植了两颗南瓜苗,如今,南瓜藤已经肆意地爬满了院墙,六七个南瓜在院墙顶端或角落安静茁壮地生长着。
院子里原来是水泥地,既不生态也显得生硬,所以决定把它们砸掉后,重新铺上石板和瓦片。说起来轻松,这可是一件大工程——单说那水泥瓦片,尽管是屋顶上拆下来的旧物再利用,但因其尺寸太大,先得把它切割成三等分,用两头,去中间,然后再把它们一片片立在场地之上,最后在其缝隙间填满粗砂,如此操作,三个工人一天下来也就只能完成十来个平方米。到最后实在承受不起,再加上很多水泥瓦被新的院墙用得差不多了,于是院子里的铺装改用了水泥砖,辅以少量的瓦片——如此下来,材质的肌理没能统一,不过倒也显示出因材而建的随性与自然。


设计案例


▲院子的改造,先砸掉以前的水泥铺装


空间设计


▲用灌砂法铺砌上切割后的水泥瓦片


案例解析 

▲改造完成的院子铺装景观

伍 · 工匠

房子的改造当然是需要绘制图纸的,但是实施的过程与质量全在工匠师傅的手上。我们的图纸是非常粗糙的,一方面是因为对于木结构的传统工法知之甚少,只能画个大概,另一方面是老房子在改造过程中,在你掀开一片屋顶或在墙上凿一个洞之前,你根本无法知道会出现怎样的状况,往往只能顺势而为,现场设计。十二舍在改造过程中,很幸运地遇到了这个设计的施工负责人张师傅。张师傅早年学艺于东阳,通晓老房子改造的每个环节,在他手上似乎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张师傅家就在邻近的村里,手下带领的一批工匠也都是本村或附近的,木工喻师傅的家就在十二舍的后面,只有一步之遥。大家一般早晨六点多就开工,中午十一点半回家吃饭,下午一点半再开始,然后五点收工回家。在张师傅的统领下,各个工种环节何时开始、何时结束,配合默契。有一天,木工骆师傅收工后开心地说,自己的任务完成了,明天要带着家人去西安旅游了。

在施工过程中,张师傅对于各项工种的要求很严格,但其实他不在场的时候,各位师傅也依然能尽力地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在楼梯的制作拼装过程中,为了踏步的平整,木工喻师傅和骆师傅反复用水平仪调整自己的定位模具;切割瓦片的两位师傅,冒着高温和灰尘,动作干净利索,有条不紊;电工向师傅对于开关、插座的位置,比我思考得更加细致周全;院子门口的那块大石板,应该有好几百斤,为了把它放到合适的位置,三四个师傅合力一边调整、一边测量,汗如雨下,辛苦了半天,没有半句怨言。这些师傅们常说,“做工”就是“做生活”,“要对得起东家和这门手艺”,这份朴素的认知应该就是所谓的“工匠精神”吧。在工地现场,看着师傅们忙碌的状态,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文化传承不是学者写几篇文章、政府恢复几座老房子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它是一个由“工匠”“东家”“做生活”等构成的生态系统,缺一不可。只有有工可做、有匠人可寻、有足够的报酬可挣的时候,传统建筑或建造的文化才能够以一种自然、可持续的方式真正传承下去。


扮家家室内设计网


▲工匠师傅在细心调整楼梯踏步的定位模具


【前生是生活,今生是情怀】老宅的蜕变

 ▲工匠师傅在切割水泥瓦片


住宅

 ▲工匠师傅在安放院子入口处的一块大石板

陆 · 邻里
十二舍偏安村落的一隅,看起来与周边的邻居似乎没什么瓜葛,但是随着工程的进展,那些隐形矛盾与复杂关系纷纷呈现出来。辅房重建后,邻近大树的山墙屋檐出挑了约60厘米,前面的邻居看到后坚决反对,因为大树下是她家的菜地。我说能否补偿你一些费用呢?邻居说这不是钱的事情,那我说你看屋檐可以出挑到哪个位置,邻居拿个杆子指在了约30厘米的地方,并让我保证屋檐的雨水不能排到她家的菜地之上。我说就这么定了。又如,主房里原来没有卫生间,所以决定在西北侧增加两个。刚刚把地沟挖好、准备埋管子的时候,后面的那户邻居不干了,不允许继续施工,我问其原因,他说厕所放在这个位置有味道,会影响到他家。听闻此语,我和工匠师傅们都很是惊讶,因为他的家距离十二舍至少有十米以上,而且他家门口还有约两米高的院墙。但任凭我们怎么解释或尝试弥补,好像都无济于事,于是我们也慢慢明白,这不单是厕所的问题,而是邻里间多年的恩怨在这个节点上的一次爆发,这件事情僵持了很久,最后在村干部的协调下总算平息,施工得以继续。


工业风


▲施工过程-山墙的矫正与墙面处理

设计案例  

▲施工过程-墙体的修补与梁柱的替换


空间设计


▲施工过程-客厅的开窗


案例解析


▲施工过程-修缮后阁楼层的梁柱与屋架
化粪池的事情,不得不提。由于村里还没有集中处理污水的市政管线,所以需要自己建一个化粪池。从功能的合理性来讲,最理想的位置是餐厅东北角的三角形坡地之上,那里离十二舍的厕所距离短、位置低,且经过多方打听,终于搞清楚那块地的主人早已搬到新村居住,三角地对他而言已无甚用处了。但在与他讲明情况后,他非常礼貌地拒绝了,原因是不想与曾经的老邻居在将来有潜在的纠纷。无奈之下,我们就决定埋在院子里——请一个微型挖土机刚刚挖好了一个大坑,结果房东自己来抗议了…… 最后,化粪池被迫埋在了院子外南侧的竹林里,那里是原来房东家的地,与周边各邻居都相距甚远,只是这里离十二舍的厕所也相距遥远,而且管线绕了几个大弯,这意味着走管线的沟要挖得更深,管子也更容易堵塞。不过,张师傅也自有应对的办法:在管子的源头留足了通气孔,在管子的中段又接入了部分雨水管,保持对于排污管线的经常冲刷,从而使其通畅。这么一番折腾之后,十二舍改造工期和费用都成倍增加。经过这些事情,我们发现村里的很多东西,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模棱两可、无人在乎,可事实上每块地、每棵树都有其主。平常这种权属关系都是隐藏着的,但是村民之间却都心知肚明。所以,在村里造房子不是简单的一项建造工程,也是邻里间社会关系重塑的过程。不过,也正是这种相互的博弈与约束,维持了乡村肌理与风貌的相对稳定。



扮家家室内设计网

 ▲改造完成后的鸟瞰


【前生是生活,今生是情怀】老宅的蜕变


院子外观


住宅


▲院子大门局部


工业风

设计案例


▲院子景观


空间设计

 ▲餐厅外观


案例解析

▲入户大门局部

柒 · 生活
经过大半年的施工,曾经濒危的老屋以十二舍的全新面貌重新出现在村里,也正式作为十二楼建筑工作室办公和居住的场所。每当我和我的学生们在街巷里进进出出的时候,许多村民都会站在那里默默地打量我们,一些人也会直接进到我们的院子里,把房子的上上下下看个遍,然后转身离去。附近的一个聋哑人经常来这里光顾,每次他脸上都带着孩子般亲切的笑容,咿咿呀呀中,我不太懂他在表达什么,但我能看出他对这个房子的喜欢。住在县城附近的马经理在看了餐厅后,当即在自家的老宅里加建了一个同样的餐厅;前几天来安装窗帘的师傅说,如果他家的老房子还在,也要如此改造一番。


扮家家室内设计网

【前生是生活,今生是情怀】老宅的蜕变

住宅


▲客厅空间


工业风

 

▲改造后的梁柱与屋架系统


设计案例


▲从阁楼层俯瞰客厅


空间设计

 ▲阁楼层空间



案例解析


▲阁楼层平面,改造后


扮家家室内设计网

 ▲剖面A-A,改造后


【前生是生活,今生是情怀】老宅的蜕变


▲剖面B-B,改造后


住宅 

▲餐厅(兼讨论室)局部

住在村子里,要买菜做饭,交水电费,请人来安装网络,调整入户电线,向邻居借一些东西…… 于是,在这日常生活中,对于村里的了解也渐渐多了起来,知晓了更多一些这家和那家的关系,谁家的孩子在哪里读大学,街角杂货铺的老板来自哪个村。前天在村里老街上走的时候,喻师傅从一个房子的屋顶上大声叫我,原来他在帮那户人家翻建房屋。昨晚散步的时候,前面有两个人快速地走过来,走近一看,原来是昌硕故居边做竹扇的李大师和他的爱人,我们彼此点头微笑了一下。

院子的一段围墙太矮,需要些植物攀爬在上面,突然想到鄣吴溪边原来种了很多凌霄——最近那里在改造,都被挖掉了,或许能捡一株过来。一打听,原来早被玉华村全部拿走了,于是去找他们要了两颗种在院子里,很期待再过两年它们会长成什么样子。


工业风 

更多实景推荐:

热带风情 l 住宅装修设计

清白之年 l 济南住宅装修设计

灰与粉的碰撞,寂静欢喜 l 美式住宅装修设计

© 作品版权由走在冷风中解释,发布于扮家家室内设计网,不限制作品用途,转载需注明原创作者及出处。
4
最新点赞
分享给QQ好友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QQ空间
150 分享 已收藏 收藏

评论(0)

大神,别默默的看啦,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相似素材下载
云渲染日常广告轮播
签到
客服

已有943,949设计师加入了扮家家

约可免费渲染10张图 img 5秒注册领取
img